Mr.Hope 的建议
提示
作为一个曾获得校长奖学金的学长,Mr.Hope 在此分享一些个人心得,这些观点也得到了不少优秀同学的认可。需要说明的是,这终究属于个人经验之谈(如同这个小程序也是个人项目一样),仅供参考,希望大家结合自身情况,理性采纳。
当这些建议与辅导员或学院的官方要求不一致时,请务必以官方规定为准,切勿将此处的个人言论作为与师长或院办争论的依据。
来自 Mr.Hope の 建议
不要忘修通识选修课与发展方向课
如“人才培养计划”与“课程表”部分所述,通识选修课和发展方向课需要学生自主安排修读。多数学院的官方课表中不包含这两类课程,因此需要同学们自行规划、主动选修。请务必对此给予足够重视,切勿遗忘,以免到大三、大四才发现学分不足,影响正常毕业(此类情况已有先例,务必引以为戒)。
合理规划,减轻大四学业压力
大部分专业的毕业总学分在 145-155 分之间,平均每学期约 20 学分。但若完全平均分配,可能会为大四带来沉重负担。大四学年通常面临实习、求职或考研的关键任务,同时还需完成毕业论文,过多的课程会严重挤占精力与时间。
建议同学们进行前置规划:除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(通常合计10学分)外,大四学年额外修读的课程最好控制在 6 学分以内。若学院的培养方案为大四安排了较多课程,建议在不影响课程先修依赖关系的前提下,有计划地将部分课程提前至大二或大三学年修读。
对于招生人数较少、专业课程安排固定的专业,最佳策略是力争在大三学年结束前修完所有通识与发展方向课程,从而为大四的专业学习和个人发展留出充足空间。
选择真正感兴趣的课程,而非单纯的“水课”
许多同学倾向于选择考核简单、给分较高的课程来完成通识学分。如果你的目标是追求高绩点,并能认真对待这些课程拿到高分,这无可厚非。但 Mr.Hope 极不提倡选择了这类课程后逃课、敷衍了事,或是在线挂机、期末临时抱佛脚。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收获甚微,毕业回首时更可能留下遗憾。
真诚地建议大家优先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、或内容广受好评的课程,并认真投入其中。以我个人为例,罗教授的“中国文化史”至今让我印象深刻,他的讲授生动精彩,全无历史课的枯燥感,每堂课都像在欣赏一集“百家讲坛”。此外,我的室友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了“博弈论”,一学期下来也收获颇丰。希望大家都能在选修课中找到乐趣与知识。(选课存在不中选的可能,建议多做备选。)
学习成绩是未来发展的基石
优异的学业成绩至关重要。若能始终保持专业名列前茅(通常为前1/6),在大三下学期将有很大机会保研至更高层次的院校;若成绩位于专业前1/3,保研本校(若专业有硕士点)的成功率也相当高。即使不选择深造,在求职时,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也是个人学习能力与态度的有力证明,是许多优秀用人单位的重要筛选依据。
此外,关于绩点,这里分享一个额外信息:参与竞赛获奖或发表论文等可获得保研加分。同时,部分理科学院(如数学与统计学院)的一些高难度专业课设有难度系数(例如1.2),这意味着修读这些课程并取得高分,在计算加权平均分时会有优势。历史上,确实有学长学姐凭借优异的综合表现,取得了极高的绩点(理科曾有高达5.3,文科亦有5.1的记录)。所以,努力学习,你也有可能成为未来的“大佬”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