动植物学
基本情况
东北师范大学动植物学科始于20世纪50年代,是东北地区最早开展动植物学研究的高校之一。学科建立初期,拥有郝水、潘瑞炽、李茹光、祝廷成、傅桐生、赵汝翼和陆顺奎等国内外著名学者。经过积淀与发展,后期涌现出钱家驹、赵毓棠、李建东、高玮等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专家、教授。
先后出版了《中国植物志》(鸢尾科)、《植物学》(全国高校通用教材)、《吉林省生物种类与分布》、《吉林省鸟类》、《吉林昆虫》等专著20余部。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,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,专利10项,在Science Advances、PNAS、Journal of Pest 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。建有“吉林省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”和“吉林省鸟类生态与保护遗传工程实验室”。建有动植物标本馆,拥有种类丰富的动植物模式标本。
师资条件
在任教师共计16人,其中,教授6人,副教授6人,讲师4人。“东师青年学者”和“仿吾青苗人才”各1人,“吉林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”入选者2人。
目前,动物学科负责人是王海涛、任炳忠教授,植物学方向为肖洪兴教授。其中,王海涛兼任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,任炳忠兼任吉林省昆虫学会理事长,肖洪兴兼任吉林省植物学会秘书长。
方向与特色
动物学主要集中在鸟类行为生态和保护、昆虫系统学和和资源昆虫利用等方面,植物学主要聚焦在植物逆境生理学和植物系统与分类。具体方向如下:
鸟类学
1)以中华秋沙鸭和栗斑腹鹀为主要研究对象,开展珍稀濒危鸟类保护生物学研究;
2)以次级洞巢鸟为研究对象,探讨鸟类生活史对策调整与适应;
3)以被杜鹃寄生鸟类为研究对象,开展鸟类声行为进化、寄生与反寄生行为研究;
4)鸟类多样性调查研究,服务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、机场鸟击风险防控和电力系统鸟害防控等。
昆虫学
昆虫学通过宏观和微观手段,分别从系统进化、生态学、分子生物学、基因组学等角度开展昆虫适应性进化、昆虫化学生态学、昆虫传粉生态学等方面研究工作。主要包括:
1)昆虫多样性分布格局及维持的生态与进化机制;
2)昆虫和微生物的多营养级关系;
3)害虫和天敌昆虫的嗅觉识别机制。
植物学
植物学侧重于大豆、小麦、藜麦等作物的逆境生理生态及分子适应机制和被子植物中的鸢尾属、耧斗菜属、人参属等类群的系统发育及进化研究,并关注我国东北地区植物多样性。
人才培养
近5年,共培养博士与硕士研究生70余名,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,18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,校长奖学金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。就业单位包括东北师范大学、吉林农业大学等高校,以及市教育局和地方中学等。指导的本科生科研立项获得10余项国家级、省级奖项,参与发表20余篇研究论文。
科学研究
依托“植被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”,“吉林省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”、“吉林省鸟类生态与保护遗传工程实验室”等平台,近5年获批国家级、省级和地方项目30余项,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70余篇,撰写著作6部。
社会服务
依托学科优势,开展了动植物多样性调查、农林害虫防控和农业高产栽培技术研发等工作,服务于地方的生态、经济和社会发展。具体如下:
鸟类学方面:多样性调查与监测,服务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、机场鸟击风险防控和电力系统鸟害防控等。人工招引次级洞巢鸟,促进了鸟类多样性的保育。开展濒危鸟类研究,为其保护和管理科学依据。
昆虫学方面:为吉林省地方县市的农林害虫调查及防控措施提供技术讲座。组织学术会议,为昆虫学研究人员提供交流平台。开展绿色防控技术研发,为农林害虫生物与生态防治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。
植物学方面:制定了《小冰麦33种子生产技术规程》吉林省地方标准,技术支持吉林省小冰麦企业。培育耐盐碱小冰麦新品系,研发弱碱耕地小冰麦高产栽培技术,建立了弱碱耕地小冰麦循环生态农业种植模式,增加农民收入、促进耕地改良,助力乡村振兴。
国际合作交流
与法国国立自然史博物馆的Frédéric Jiguet,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Rebecca T. Kimball、加州大学Walter Leal、圣地亚哥州立大学Nicholas A. Barber,俄罗斯科学院北部生物问题研究所的Diana V Solovyeva,瑞士苏黎世大学Quint Rusman,南非夸祖鲁-纳塔尔大学的Petra Wester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,双方定期互访与交流,联合培养博士生,在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、Journal of Ornithology等期刊合发表论文20余篇。